时间: 2025-04-30 17:0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47
“有口舌”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某人能言善辩,口才好,能够用言语说服他人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字面意思是指拥有好的口舌,即说话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有口舌”常用来形容主角或某个角色具有出色的辩论技巧或演讲能力。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称赞某人的口才,或者在贬义的情况下,指某人说话太多、太能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可能特指某人在辩论或演讲中的专业能力。
“有口舌”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人类基本生理特征——口舌的描述,后引申为对言语能力的评价。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人的言辞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才能,尤其在政治和法律领域。然而,过度使用口才也可能被视为狡猾或不可靠。
这个词组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尤其是在称赞某人的口才时。然而,如果用在贬义的语境中,可能会引起反感或不信任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有口舌”的人,他们的言辞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交场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剑,锋利而精准,每一句话都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了他的‘有口舌’。”
想象一个演讲者在台上激情澎湃地演讲,听众被他的言辞深深吸引,这就是“有口舌”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或“persuasiv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指向了言语的说服力和表达能力。
“有口舌”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还反映了社会对这种能力的评价和期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效果。
1. 【有】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