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1:58
有口无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虽然能言善辩,但实际上并不付诸行动,或者言行不一。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语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说得多但做得少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有口无行 常被用来塑造虚伪或不诚实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直接批评某人的不实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或组织的言行不一现象。
有口无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文献,用以描述那些言语与行为不一致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批评不实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言行一致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有口无行 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批评意味,反映了社会对于诚信和实际行动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不诚实和不可靠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感到失望或愤怒。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承诺帮助团队完成任务,但最终却有口无行,这让我对他的信任大打折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言辞如蜜,却**有口无行**,
承诺如风,终难触及星。
在视觉上,有口无行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空洞的演讲台,或者一个空无一人的承诺。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那些空洞的承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ll talk and no action",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都是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
有口无行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识别和批评那些言行不一的行为。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在我的表达中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体现。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内荒酒乐,出入无常,所与群居,皆~,或家之弃子,或朝之斥经,必有羊胜、伍被之变。
1. 【有】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