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6:31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主要影响偶蹄类动物,如牛、猪、羊、鹿等。该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部位的水疱和溃疡,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口蹄疫的英文名“Foot-and-Mouth Disease”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症状,即影响动物的蹄和口部。该病在历史上多次爆发,对全球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口蹄疫的认识和防控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口蹄疫的爆发可能导致严格的隔离措施和贸易限制,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此外,口蹄疫的防控也体现了人类对生态平衡和动物福利的关注。
口蹄疫作为一个疾病术语,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疾病、损失和挑战。在个人层面,可能会让人想到与农业、畜牧业相关的记忆或经历。
在个人生活中,口蹄疫可能与农业社区的紧密联系相关,例如,一个家庭可能因为口蹄疫的爆发而面临经济困难。
在诗歌中,口蹄疫可以被用作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界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后果:
口蹄疫的阴影下, 牧场失去了往日的欢歌, 蹄声不再,水疱蔓延, 自然的哀歌,人类的警钟。
口蹄疫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牧场、孤独的牲畜和悲伤的牧民。相关的视觉图像可能包括空旷的田野、隔离的栅栏和消毒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寂静的牧场和偶尔的动物哀鸣。
在不同语言中,口蹄疫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影响是相似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口蹄疫被称为“Fiebre Aftosa”。
口蹄疫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兽医学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口蹄疫不仅有助于认识动物疾病,还能促进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问题的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专业术语可以增强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蹄】
(形声。从足,ń声。本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同本义。
【引证】
《谷梁传·昭公八年》。释文:“蹄,马足也。”-马候蹄。 、 《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
【组词】
牛蹄;马蹄;猪蹄;蹄涔、 蹄洼、 蹄道、 蹄蚤、 蹄书
3.
【疫】
(形声。从疒(chuáng),役省声。本义:瘟役)。
同本义。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
【引证】
《说文》-疫,民皆疾也。 、 《字林》-疫,病流行也。 、 《史记·天官书》-氐为天根生疫。 、 《汉书·刑法志》-鬻棺者欲岁之疫。 、 《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组词】
时疫;疫死、 疫旱、 疫症、 疫疠、 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