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2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27:36
词汇“外国”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它通常用来区分本国与他国,强调地理、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
在不同语境下,“外国”的使用有所不同: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不同,例如“异国”更强调文化差异,“海外”则常与地理位置相关。
“外国”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当时的“外”指外部,“国”指国家,合起来即指外部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加广泛和普遍。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外国”可能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国”可能象征着机遇和挑战,而在某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它可能被视为威胁或竞争者。
“外国”这个词可能引发对未知的好奇、对异域文化的向往,或是对文化差异的担忧。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尤其是在讨论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时。
个人经历中,“外国”可能与留学、旅游、工作等经历相关。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国外留学期间体验到了文化冲击,这些经历丰富了他们对“外国”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外国”融入描述异域风情的诗句:
月光洒在异国的街道,
陌生的语言在夜空中飘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外国城市的夜景,灯火辉煌,人群熙攘。听觉上,可能是外国语言的对话声,或是异国音乐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外国”的对应词汇如英语的“foreign country”,法语的“pays étranger”,德语的“fremdes Land”,都强调了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
“外国”这个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区分本国与他国,还涉及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外国”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