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3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30:13
外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外城指的是围绕在主城或内城之外的防御性城墙和区域。它通常用于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保护内城的安全。
外城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城市的外围防御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物理上的城墙和区域,也用于比喻性的语境。
在**古代,外城是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和政治结构。外城的建设和维护通常由政府负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外城常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象征着保护和安全。在现代语境中,外城可能引发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在参观北京的故宫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外城与内城的区别,外城的广阔和内城的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诗歌中,可以将外城比喻为心灵的边界,守护着内心的宁静和秘密。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的外城,士兵的脚步声和市场的喧嚣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西方历史中,类似的概念如罗马的城墙(Walls of Rome)也有类似的防御功能,但在文化和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
外城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我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