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4:00
“淡妆浓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淡雅的妆容和浓重的妆容。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的修饰或装饰,通常用来比喻对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或装饰,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在文学中,“淡妆浓抹”常用来形容女性的妆容,表达女性在不同场合或心情下选择的不同妆容风格。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修饰或处理。在专业领域,如美容、时尚等行业,这个成语也有广泛的应用。
“淡妆浓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源自古代对女性妆容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妆容,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的修饰或处理。
在文化中,女性的妆容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不同的妆容风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个人品味。因此,“淡妆浓抹”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优雅和多样性。它让我联想到女性在不同场合展现的不同魅力,以及对事物进行不同程度修饰的艺术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化妆师,她擅长根据不同场合为客人设计“淡妆浓抹”的妆容,每次都能让客人展现出最佳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春风拂面笑颜开。”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到一位女性在不同场合下的妆容变化,从清新自然到华丽庄重。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钢琴曲和激昂的交响乐,分别代表淡妆和浓抹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ght makeup”和“heavy makeup”,但“淡妆浓抹”这个成语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淡妆浓抹”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多面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衣裳着得也俏,~,总称他的高兴。
宋朝时期,礼部尚书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屡次遭贬,先后被贬至杭州、黄州、惠州、琼州等地。官场上的不如意,使他热衷于文学创作。他在杭州期间见到美丽的西湖即兴作《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淡】
(形声。从水,炎声。本义:味淡;味道不浓,不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淡,薄味也。 、 《礼记·中庸》-淡而不厌。 、 《礼记·表记》。注:“无酸酢少味也。”-君子淡以成。 、 《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 《汉书·扬雄传》。注:“谓无主味也。”-大味必淡。 、 《世说新语·言语》-其水淡而清。
【组词】
淡酒;淡味;淡句、 淡而不厌、 淡菜
2.
【妆】
(形声。从女,爿(pán)声。本义:梳妆打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娤。-妝,饰也。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待饰装(妆)。 、 司马相如《上林赋》-靓莊(妆)刻饰。 、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
【浓】
(形声。从水,农声。本义:露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浓,露多也。 、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组词】
浓浓
4.
【抹】
轻按。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
蒙住。
【引证】
《聊斋志异》-各以红绡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