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3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6:28
灾祟(zāi su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灾”指的是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如洪水、地震、战争等带来的破坏和不幸;“祟”原指鬼怪作祟,引申为不祥之事或祸害。因此,“灾祟”整体上指的是灾难和祸害,特别是那些带来严重破坏和不幸的**。
在文学作品中,“灾祟”常用来形容天灾人祸,如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衰败常被描述为“灾祟”降临。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灾祟”来形容一系列不幸的**或连续的坏运气。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灾害管理,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因为更具体的术语如“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更为精确。
“灾”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洪水,后泛指各种灾害。“祟”字古文形似鬼怪,意为鬼怪作祟,后引申为不祥之事。两个字组合成“灾祟”,强调了灾难的严重性和不祥的意味。
在**传统文化中,“灾祟”常与风水、命理相联系,人们相信通过调整环境和行为可以避免或减轻灾祟。在社会层面,灾祟的频繁发生可能会引发对政府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反思和讨论。
提到“灾祟”,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因为它关联到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活的动荡。这种词汇在表达时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连续遇到不幸**,人们可能会自嘲或感叹自己“灾祟缠身”,表达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灾祟”来描绘一幅灾难后的凄凉景象:
灾祟降临,天地变色, 家园破碎,人心惶惶。 风雨交加,哀鸿遍野, 谁人能解这无尽的苦难?
视觉上,“灾祟”可能让人联想到破败的房屋、淹没的田野、哭泣的人群等画面。听觉上,可能是风雨的呼啸、人们的哀嚎或救援车辆的警笛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alamity”或“disaster”,它们也指代严重的灾害和不幸,但在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灾祟”是一个充满负面情感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灾害*,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幸和破坏的恐惧和无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祟】
(会意。从示,从出。示,与鬼神有关。表示鬼魅出来作怪。本义:鬼神制造的灾祸)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齐策》-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组词】
祸祟、 祟书、 祟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