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1:52
“告奋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主动请缨,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项任务或挑战。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个人主动、勇敢地承担责任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告奋勇”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或正面角色的形象,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将领主动请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比如在团队项目中,某人主动承担重要任务时可以说“我告奋勇来做这个部分”。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救援等,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描述专业人员的勇敢行为。
同义词中,“自告奋勇”与“告奋勇”意思最为接近,都强调主动性和勇气。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即在面对挑战时的回避和退缩。
“告奋勇”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勇敢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化中,勇敢和主动承担责任被视为美德。因此,“告奋勇”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鼓舞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激发了我对于勇敢和责任的认同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团队项目中我告奋勇承担了最难的部分,虽然过程艰难,但最终的成功让我感到非常的成就感和自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呼啸中,他告奋勇,如孤舟破浪前行。”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位战士在战场上挺身而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战鼓声和士兵的呐喊声,共同构成了“告奋勇”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ep up”或“volunteer”,但这些词汇没有“告奋勇”所包含的勇敢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深层含义。
“告奋勇”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勇敢和责任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积极和勇敢的态度。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奋】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奮,翚也。 、 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 、 《淮南子·原道》-羽翼奋也。 、 《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 、 《诗·邶风·柏舟》-不能奋飞。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组词】
奋翅、 奋翼、 奋翔、 奋鳞、 奋翮
3.
【勇】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勇,气也。 、 《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 、 、 《墨子经上》-勇志之所以敢也。 、 《国语·周语》-勇,文之帅也。 、 《左传·昭公二十年》-知死不辟,勇也。 、 清·林觉民《与妻书》-勇于就死。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若素名勇。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兴甚勇。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勇而多艺。
【组词】
忠勇、 英勇、 勇悍、 勇烈、 勇夫、 勇功、 勇沉、 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