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09
担惊忍怕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承受着惊吓和恐惧,形容人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和害怕状态。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或不确定性时的不安和忧虑。
在文学作品中,担惊忍怕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面临危险或未知情况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如考试前的焦虑或等待重要消息时的不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反应。
同义词:提心吊胆、心惊胆战、惶恐不安 反义词:泰然自若、心安理得、从容不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紧张和放松的状态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担惊忍怕 在情感色彩上形成对比。
担惊忍怕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心理状态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紧张和害怕情绪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担惊忍怕** 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相联系,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警惕和谨慎。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在社会变革或不稳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
担惊忍怕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黑暗、孤独和无助。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生活中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深思。
在个人经历中,担惊忍怕 可能与等待重要医疗诊断结果时的感受相似,那种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人难以放松。
在诗歌中,担惊忍怕 可以被用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如:
夜深人静时,担惊忍怕心,
月影摇曳处,疑是鬼神临。
担惊忍怕 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灯光、紧张的音乐和不安的面部表情,这些都是视觉和听觉上对紧张情绪的强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ve in fear and dread",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持续的恐惧和不安。
担惊忍怕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方面非常有效,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也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对这些情感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1.
【担】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引证】
《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负担荷以丈尺兮。 、 宋·欧阳修《归田录》-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组词】
挑担;担仗、 担头、 货郎担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引证】
李颀《别梁鍠》-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
2.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3.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4.
【怕】
(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同本义。
【引证】
《广韵》-怕,怕惧。 、 韩愈《双鸟诗》-鬼神怕嘲咏。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组词】
惧怕、 害怕、 怕怯
如其,倘。
【引证】
《古今杂剧·关汉卿·拜月亭》-您昆仲各东西,俺子母两分离,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权为个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