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5:48
“放出”是一个动词,字面意思是指将某物从某个封闭的空间或状态中释放出来,使其自由移动或存在。基本含义包括释放、发出、排放等。
“放出”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物理上的释放动作,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扩展到情感和信息的释放。
在某些文化中,“放出”可能与释放负面情绪或能量有关,如在某些**仪式中放飞鸽子象征和平与自由。
“放出”常带有一种解脱或自由的情感联想,如释放压力或负面情绪,给人一种轻松和解放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放出”来描述我释放宠物的情景,如“我每天早上都会放出我的猫,让它在花园里自由活动。”
在诗歌中,“放出”可以用来表达情感的释放:
心中的鸟儿,终于放出, 飞向那无垠的蓝天, 带走了所有的忧愁, 留下了自由的歌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鸟从笼中放出的场景,带来一种自由和希望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鸟儿飞翔时的鸣叫声,象征着自由和欢乐。
在英语中,“放出”可以对应为“release”或“let out”,在不同文化中,这个动作可能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在西方文化中,释放鸽子常与和平相关。
“放出”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用于物理上的释放,还广泛应用于情感和信息的释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放出”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