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2 05:0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05:04:04
“三下两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次中的两次”,通常用来形容动作迅速、简单或事情完成得很快。这个词汇强调的是效率和速度,常用于口语和非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不同的语境中,“三下两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三下两下”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数字的对比来强调动作的迅速和效率。在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一蹴而就”、“一气呵成”等,都是用来形容事情完成得快且好。
在**文化中,效率和速度常常被看作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个人能力的体现。因此,“三下两下”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赞扬某人的能力和效率。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传达了一种高效和能干的感觉。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个动作敏捷、思维迅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人或事,比如在工作中看到同事迅速完成任务时,我会说:“他三下两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下两下,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快速移动的身影或是一系列迅速的动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快速而有节奏的声音,如快速敲击键盘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a jiffy”或“in no time”,都是用来形容事情完成得非常快。
“三下两下”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生动和实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迅速和高效的意思,还能够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在学*汉语和进行汉语表达时,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她像一阵风似的,~把床铺好。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1. 【两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