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2:09
“敏学”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敏”和“学”。其中,“敏”通常指敏捷、敏锐,而“学”则指学、学问。结合起来,“敏学”可以理解为指一个人学能力强,反应迅速,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和技能。
在文学作品中,“敏学”可能用来形容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如“他自幼敏学,博览群书”。在口语中,可能会说“这孩子敏学,学什么都快”。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敏学”可能被用来描述学生的学*风格或能力。
同义词中,“聪颖”强调智力上的聪明,“机敏”强调反应迅速,“慧黠”则带有一点狡黠的意味。反义词则分别表示智力低下、反应慢和思维僵化。
“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快速、敏捷。“学”字则源于古代的“教”字,后来分化出专门表示学*的意义。两者结合的“敏学”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敏学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勤奋学和不断进取。在现代社会,敏学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受到重视。
“敏学”一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聪明、勤奋和成功。它激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是正面的心理暗示。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敏学的同事,他总能迅速掌握新工具和技术,帮助团队解决难题,这种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敏学如风,智慧如星,照亮前行的路,不畏夜的深。”
视觉上,“敏学”可能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专注阅读的学生,或是实验室里认真做实验的科学家。听觉上,可能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的声音,或是图书馆中翻书的声音。
在英语中,“敏学”可以对应为“quick learner”或“aptitude for learn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学*能力的迅速和高效。
“敏学”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学能力,也代表了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提升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传递出积极的信息。
1.
【敏】
(形声。从攴(pū),每声。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动作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敏,疾也。 、 《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 《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组词】
敏给、 敏赡、 敏睿、 敏疾、 敏思、 敏才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