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6:59
拿贼拿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捉贼时要拿到赃物作为证据。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处理问题或纠纷时,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或事实依据,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或处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正义和法律的严肃性,例如在描述法庭审判或侦探故事时。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对方在指责或批评他人时要拿出证据。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警察工作中,这个成语更是常用,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同义词:有凭有据、证据确凿 反义词:无凭无据、空口无凭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古代的法律实践,强调在处理案件时必须有实物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法律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中强调事实和证据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公正和证据的重视,反映了儒家文化中“以事实为依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这个成语的使用更加频繁。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感觉,联想到法庭、警察和侦探等形象。它提醒人们在做出判断或指责他人时要慎重,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端指责我,我会用“拿贼拿赃”来要求对方提供证据,以维护自己的清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正义的天平上,
拿贼拿赃,证据为王。
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法律之光,照亮黑暗。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严肃地要求出示证据,这个成语的视觉联想就是法庭和证据展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官的锤声和证人的证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of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强调在法律审判中需要有超越合理怀疑的证据。
“拿贼拿赃”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教会我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证据,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证据在判断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
1.
【拿】
(会意。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手里拿串拍板。
【组词】
从架上拿书;用钳子拿钉子;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别拿我的东西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
3.
【拿】
(会意。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水浒传》-手里拿串拍板。
【组词】
从架上拿书;用钳子拿钉子;他拿起帽子和大衣走了;别拿我的东西
4.
【赃】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赃物) 同本义。
【引证】
《列子·天瑞》-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组词】
赃仗、 赃派、 栽赃、 窝赃;追赃;分赃;退赃;销赃;赃品、 赃银
贪污;行贿。
【引证】
《广韵》-纳贿曰赃。 、 《后汉书·质帝纪》-南阳太守韩昭坐赃,下狱死。 、 《魏书·世祖纪》-所在虏掠,赃各千万计,并斩之。
【组词】
赃秽、 赃罪、 赃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