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4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44:21
词汇“[木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标准词典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定义。因此,我将基于可能的猜测和推断来进行分析。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字组合,我们可以尝试从单个字的意义来推测:
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木诎]”可能指的是木材的弯曲或某种形式的屈服状态。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形容自然界中木材的形态,或者比喻人的某种状态。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
在某些文化中,木材的形态和特性可能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坚韧、生命力等。
对于我来说,“[木诎]”可能引发对自然界中木材形态的联想,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感慨。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中,那[木诎]的枝,
诉说着岁月的坚韧与温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弯曲树枝的画面,带来一种自然与和谐的视觉感受。
由于“[木诎]”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通过对“[木诎]”的分析,我认识到语言中存在许多非标准或不常用的词汇,它们可能在特定的语境或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诎】
(形声。从言,出声。本义:言语钝拙)。
同本义。
【引证】
《广韵》-诎,辞塞。 、 《说文通训定声》-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 、 《墨子·公输》-公输盘诎。 、 《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