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5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53:08
词汇“佹形僪状”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佹”、“形”、“僪”、“状”。这个成语并不常见,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被使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能会面临资料不足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已有的信息中进行一些探讨。
“佹形僪状”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形状和状态都非常奇特、不寻常。其中,“佹”有奇异、不寻常的意思,“形”指形状,“僪”也是一个表示奇异、不寻常的字,“状”指状态。
由于这个成语不常见,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一些描述自然景观或奇特事物的场合使用到这个成语。
由于“佹形僪状”不常见,很难找到现代使用的例句。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山川佹形僪状,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描述。
“佹形僪状”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自然界奇异现象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可能因为其生僻性而逐渐淡出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成语来描述自然界的奇观或人工创造的奇特艺术品。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成语可能因为其生僻性而较少被使用。
这个成语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奇异的感觉,联想到一些超乎寻常的景象或事物。
由于这个成语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较小。
在创作中,可以将“佹形僪状”用于描述一些超现实或幻想的场景,如“梦境中的景象佹形僪状,令人难以置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些奇异的岩石或植物形状;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神秘或奇幻的音乐作品。
由于“佹形僪状”是一个汉语成语,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不过,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用来描述奇异或不寻常的事物。
“佹形僪状”作为一个生僻的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对奇异事物的描述传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独角之犀来自九真,食火之鸡贡于三佛齐之境,其他佹形僪状,藉藉纷纷。
1.
【佹】
乖戾。
【引证】
《诗·大雅·皇矣》。郑玄笺:“拂,犹佹也。言无复佹戾文王者。”-四方以无拂。
2.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3. 【僪】 狂。 无头之鬼。
4.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