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0:02
“下人”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在家庭或机构中从事低级、辅助性工作的人,如仆人、佣人等。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暗示了社会地位的低下。
“下人”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下”和“人”两个字组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的等级划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为中性和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下人”一词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随着平等观念的普及,这个词汇的使用受到限制,以避免引起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联想。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对旧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平等观念的思考。它可能唤起对过去的不平等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对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使用“下人”这样的词汇,而是选择更为尊重和现代的表达方式,如“家政服务员”或“助理”。
在创作中,可以将“下人”一词用于历史小说或戏剧,以展现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关系。
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家庭生活的画作,其中“下人”忙碌于各种家务,这个词汇可能唤起对那种场景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ervant”或“domestic worker”,它们在语义上与“下人”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下人”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应谨慎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地位歧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和尊重地使用相关词汇。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