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2:5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2:57:46
“下令”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下达命令或指示。它通常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或权威机构对个人或团体发出的指令,要求对方执行某项任务或遵守某种规定。
“下令”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下”表示向下传递的动作,“令”表示命令或法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加广泛和灵活。
在**文化中,“下令”常常与权威和等级制度相关联,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上下级关系。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下令的行为尤其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决策的执行和国家的安全。
“下令”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责任和决策的重要性。它可能引起尊敬或畏惧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决策或紧急情况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下令”这个词,但在工作中,当需要指导或指示团队成员时,我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来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将军的令箭划破寂静,下令的回声在山谷中回荡。”
想象一个将军在战场上挥舞令旗,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执行命令的场景,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下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在英语中,“下令”可以对应为“issue an order”或“command”,在不同文化中,下达命令的行为都体现了权威和决策的执行。
“下令”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基础且功能性强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实用性,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下令”对于传达权威和决策的意图至关重要。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