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0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00:48
出声:指发出声音,通常用于描述说话、唱歌或任何形式的声响产生。
“出声”一词由“出”和“声”两个字组成,“出”表示产生或出现,“声”表示声音。在古代汉语中,“声”已有声音的含义,而“出”则有出现、产生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出声”。
在某些文化中,保持沉默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其他文化中,鼓励表达和出声则是重要的社交技能。例如,在鼓励公开讨论和表达意见的社会中,“出声”被视为积极参与和贡献社会的表现。
“出声”可能让人联想到勇气、表达和沟通。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于自我表达的渴望,也可能让人感到紧张或不安,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习惯在公众场合发言的人。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鼓励一个内向的同事出声分享他的想法,最终他的建议对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诗歌中,“出声”可以用来描绘自然界的声音,如“晨曦中,鸟儿出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在空旷的田野中大声出声,回声在四周回荡。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开阔感,也是一种听觉上的共鸣。
在英语中,“出声”可以对应为“speak up”或“make a sound”,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鼓励出声的社交规范和期望可能会有所不同。
“出声”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声音的产生,也涉及到表达、沟通和参与。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出声”对于提高沟通效率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