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2:00
“威信”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威”和“信”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威严和信誉的结合,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因其权威、能力和信誉而获得的尊敬和信任。
在文学作品中,“威信”常用来形容领导者的形象,如“他在团队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在口语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在社区或朋友圈中的地位,如“他在邻居中很有威信”。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威信可能指专业人士因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的尊重。
同义词中,“威望”强调的是因成就或地位而获得的尊敬,“权威”侧重于因专业知识或官方地位而具有的权力,“信誉”则更多指因诚实可靠而获得的信任。反义词则分别对应缺乏尊敬、权力和信任的状态。
“威信”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威”和“信”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权威和信任的现代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威信常常与领导者的德行和能力联系在一起。一个有威信的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管理团队,促进社会和谐。
“威信”这个词给人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尊重和信任。它影响着人们对于权威人物的看法,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个人经历中,威信可能体现在老师或长辈的言行中,他们的威信往往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威信如山,稳固而不可动摇,引领我们穿越风雨,向着光明前行。”
视觉上,威信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位严肃而受人尊敬的**,或是庄重的仪式。听觉上,可能是庄重的演讲或权威的命令。
在英语中,“威信”可以对应“prestige”或“authority”,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细微含义上可能有所不同。
“威信”是一个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也关系到团队和社会的稳定。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威信”对于塑造个人形象和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