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1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2:00
词汇“烧爇”是一个较为古雅且不常见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燃烧或焚烧的行为。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烧爇”进行深入分析:
“烧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火焚烧或燃烧。其中,“烧”指的是用火加热或使物体着火,“爇”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点燃或焚烧。
“烧爇”中的“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祭祀文化,后来逐渐被“烧”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烧爇常与祭祀、战争等重要社会活动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战争文化。
“烧爇”一词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古代祭祀场景时,能唤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敬畏和好奇。
在日常生活中,“烧爇”一词较少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这一词汇。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烧爇”来营造一种古朴、神秘的氛围,如: “夜幕降临,星辰闪烁,古老的祭坛上,烧爇的香烟缭绕,仿佛连接着天地之间的神秘通道。”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祭坛上,火焰熊熊,香烟袅袅,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吟唱,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使用“burn”或“ignite”来对应“烧爇”,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烧爇”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和表达古代文化、历史*时,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一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2.
【爇】
(会意。本义: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爇,烧也。 、 《通俗文》-然火曰爇。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爇僖负羁氏。 、 《淮南子·兵略》-毋爇五谷。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郤氏,且爇之。 、 《聊斋志异·促织》-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组词】
爇烧、 爇薪、 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