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3:35
封泥:封泥是一种古代用于密封信件、文件或容器口的材料,通常由黏土制成,上面印有发送者的印章或标记,以确保内容不被未授权的人查看或篡改。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封泥常被用来描述信件的传递过程,如《红楼梦》中描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书信往来时提及封泥。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封泥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封印”、“密封”等词汇来替代。 专业领域:在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物保护领域,封泥是研究古代通信和印章文化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封印、密封、泥封 反义词:开启、拆封、解封
词源:封泥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封泥的使用逐渐减少,被现代的密封技术所取代。
意义和影响:封泥不仅是古代通信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古代印章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情感反应:封泥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神秘和庄重,以及通信的私密性和重要性。 联想:封泥常与古代的书信、印章、文物等联系在一起,唤起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经历或故事: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曾见过一些古代的封泥展品,它们让我对古代的通信方式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古道封泥印,
书信传情深。
印章留痕处,
岁月悠悠心。
视觉联想:封泥让人想到黏土的质感、印章的图案和古代书信的外观。 听觉联想:想象打开一封用封泥密封的信件时,黏土破碎的声音。
对应词汇:在英语中,封泥可以对应为“sealing wax”或“clay seal”。 使用情况:在西方文化中,sealing wax常用于正式文件的密封,而clay seal则更多与古代文明相关。
理解:封泥是古代通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证了通信的安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重要性:了解封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通信方式和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和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
【封】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保章氏》-所封封域。 、 《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 、 《吕氏春秋·乐成》-使田有封洫。 、 《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组词】
封内,封外、 封守、 封界,封略、 封洫、 封畔
2.
【泥】
阻塞,阻滞。
【引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组词】
泥滞、 泥漉、 泥饮、 江为山所泥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引证】
《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组词】
泥文、 泥定、 泥信、 泥执、 泥常、 泥象、 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