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8:07
志节: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志”指的是意志、决心或抱负,“节”可以指节操、品德或原则。结合起来,“志节”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德,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保持原则和节操。
在文学作品中,“志节”常用来描述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忠臣义士。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演讲或悼词中,可能会提及某人的“志节”以表达对其品德的敬意。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志节”可能被用来讨论个人或集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同义词:节操、品德、操守、气节 反义词:无节、变节、失节
“志节”作为一个复合词,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已有使用“志”和“节”来描述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志节”逐渐被用来强调在道德和行为上的坚定性和高尚性。
在**传统文化中,“志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紧密相关。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志节”常常被视为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他人对其的评价和尊重。
提到“志节”,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英名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形象高大而光辉,给人以正直和坚定的感觉。这个词激发的是一种崇敬和向往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在面对学术不端行为时,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他的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志节”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志节”:
在风雨如晦的夜晚,
他以志节为灯,
照亮前行的道路,
不为黑暗所吞噬。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士人在风雨中坚定地站立,背景是翻滚的乌云和闪电。这样的画面能够很好地传达“志节”的视觉联想。至于听觉联想,可以是一首古筝曲,旋律坚定而有力,象征着不屈的意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tegrity”(正直)和“principle”(原则),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志节”,但都强调了在道德和行为上的坚定性和高尚性。
通过对“志节”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个人品德和行为准则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在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志节”能够增强语言的庄重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