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9:37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4年至15年间,清朝与日本之间因朝鲜问题而爆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的失败和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标志着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开始。
在文学作品中,甲午战争常被用作背景,探讨民族命运和个体悲剧。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化为“甲午”,用于快速指代这场历史**。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甲午战争是研究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的重要案例。
同义词:中日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 反义词:和平协定(《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和平状态)
“甲午”源自传统的干支纪年法,14年对应“甲午年”。这场战争因此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午战争”成为了固定词汇,专门指代这场特定的历史**。
甲午战争在文化中象征着民族的屈辱和觉醒。它激发了后来的维新和民族主义情绪,对**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及甲午战争,常引发对历史悲剧的哀思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它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词汇,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在历史课程中,我深入学*了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这让我对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甲午的硝烟,铭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每一声炮响,都是对未来的呼唤。”
想象一幅描绘甲午战争的油画,战舰、炮火和士兵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背景是波涛汹涌的海面。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悲壮的交响乐,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沉重。
在日语中,甲午战争被称为“日清戦争”,反映了日本对这场战争的命名和认知。在西方,它可能被称为“Sino-Japanese War of 14-15”。
甲午战争是一个深刻影响东亚历史的关键词汇。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名称,更是对民族命运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1.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2.
【午】
(象形。本义:御马索)。
同本义。
【引证】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