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8:05
“打下马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马背上打下威风,比喻在初次见面或开始时给对方一个下马威,以显示自己的威严或实力,使对方感到敬畏或不敢轻举妄动。
“打下马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初次见面时显示威严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威严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打下马威”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权力关系中。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尊重。它让人联想到权威和力量,有时也可能带来紧张和不安。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新上任的领导,他第一天就对团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显然是想给我们打下马威,以确保他的权威。
在诗歌中,可以将“打下马威”融入到描述英雄气概的诗句中,如:“英雄初登场,打下马威显豪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武将在战场上骑马冲锋的场景,展现出强大的威严和力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和马蹄声,增强这种威严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e an impression”或“establish authority”,但这些表达没有“打下马威”那种强烈的威严和初次见面的特定含义。
“打下马威”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的权力动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背景。
执所携巴棍而毒殴之,名曰打下马威。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4.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