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1:49
慈禧太后(1835-1908),原名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她在咸丰帝去世后,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控制了清朝政权长达四十八年,直到她去世。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的统治时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同时也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内忧外患的时期。
在文学作品中,慈禧太后常被描绘为一个权力欲望极强、手段毒辣的女性形象。在口语中,提及慈禧太后可能引发关于她政治手腕、个人生活以及对国家命运影响的讨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慈禧太后是研究清朝晚期政治、社会变迁的重要人物。
“慈禧太后”一词源自清朝官方文献和历史记载。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成为特定历史人物的代称,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慈禧太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她的形象常被用来讨论女性在政治中的角色、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提及慈禧太后,可能会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对她的统治手段的厌恶、对她个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她所处时代背景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慈禧太后这一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话题时,她的名字常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慈禧太后,权杖在手,岁月如梦,江山如画。”
慈禧太后的形象常与清朝的宫廷服饰、宫殿建筑联系在一起,她的名字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慈禧太后的历史人物,但可以比较其他国家的女性统治者,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探讨她们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的名字和形象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和分析慈禧太后这一词汇,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也能够增进对历史人物在语言和文化中作用的认识。
1.
【慈】
(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慈,爱也。 、 《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周礼·大司徒》。注:“爱幼少也。”-一曰慈幼。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慈和遍服曰顺。 、 《礼记·内则》。注:“慈母知其嗜欲者也。”-其次为慈母。 、 《管子·形势解》-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 《贾子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 、 《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组词】
慈幼、 慈亲、 慈泪
2.
【禧】
(形声。从示,喜声。本义:幸福,吉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禧,礼吉也。 、 《尔雅》-福,福也。 、 《明史》-五福降兮民获禧。
【组词】
年禧;恭贺新禧;福禄寿禧
3.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4.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