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7:2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7:28:03
“来者勿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来的人不要拒绝”。基本含义是指对于来访者或请求者,不论其身份、背景或目的,都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应有任何拒绝或排斥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主人或组织的大度和包容,如在古代小说中描述一个慷慨的主人对待所有来客的态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劝告他人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请求或建议。在专业领域,如酒店管理或客户服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所有顾客的平等对待和热情服务。
同义词“有求必应”强调的是对请求的积极响应,而“来者勿拒”更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接纳态度。反义词则表达了拒绝或排斥的态度。
“来者勿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强调的是一种普遍的包容和接纳。
在**传统文化中,待客之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因此,“来者勿拒”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温暖、包容和友好的氛围。在思维和表达中,它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邻居,他总是“来者勿拒”,无论是对邻居还是对偶尔路过的陌生人,他总是热情接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来者勿拒,心门敞开,如春风拂面,温暖每一颗寻求慰藉的心。”
想象一个温馨的客厅,灯光柔和,音乐轻柔,一位慈祥的主人微笑着迎接每一位来客,这样的场景与“来者勿拒”的成语紧密相连,带来温馨和舒适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are welcome”,它传达了同样的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他人的欢迎和尊重。
通过对“来者勿拒”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智慧。在未来的语言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个成语,以传达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
3.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4.
【拒】
(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其不可者拒之。 、 《荀子·仲尼》注-拒敌也。 、 《荀子·君道》-内以固城,外以拒难。
【组词】
拒御、 拒敌、 拒捍、 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