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46
恼羞变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羞愧而变得愤怒。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感到羞愧或尴尬的情况下,情绪失控,转而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恼羞变怒 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心理变化,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情绪管理的问题。
同义词:
反义词:
恼羞变怒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类情绪反应的一种常见模式。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已经相对固定。
在文化中,保持面子和避免尴尬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原则。因此,恼羞变怒** 这个词汇在描述那些因为面子受损而情绪失控的情况时,尤其具有文化特色。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紧张的场景。在表达时,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准确地描述那些因为羞愧而导致的愤怒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因为一个小错误被公开指出,导致当事人恼羞变怒的情况。这种情绪的突然转变往往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羞愧如潮水涌来,他的脸庞染上了怒火的色彩,恼羞变怒,心如野兽咆哮。”
视觉上,恼羞变怒 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人面部表情扭曲,眼神充满愤怒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高分贝的争吵声或咆哮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red with anger" 或 "fly into a rage",它们都描述了从羞愧到愤怒的情绪转变,但具体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恼羞变怒 这个词汇在描述情绪变化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应,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加精确。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至关重要。
陶柳看完,忍不住哈哈大笑。羞得个宋信通身汗下,彻耳通红,不觉恼羞变怒。
冒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
1.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2.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
3.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4.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