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0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03:30
“南征北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向南征战,向北讨伐。基本含义是指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通常用来形容***的军事征战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南征北伐”常用来描绘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如描述古代帝国的扩张或统一战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的努力或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则有更具体的应用,用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上的军事战役。
同义词:
反义词:
“南征北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历史,特别是在描述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行动时经常被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用于军事领域,也被用来比喻其他领域的***行动。
在文化中,“南征北伐”常常与英雄主义和民族统一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古代对于统一和扩张的追求,以及对于军事领导者的崇拜。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激动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壮举,同时也让我思考战争的代价和和平的价值。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项目管理课程中使用“南征北伐”来形容一个大型项目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个词汇帮助团队成员理解项目的规模和需要采取的策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南征北伐的号角,吹响了历史的篇章,英雄的足迹,刻画了岁月的沧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军队行进的画面,战旗飘扬,士兵步伐坚定。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让人感受到征战的气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mpaigning in all directions”,但它没有“南征北伐”那种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南征北伐”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的儿子靖即位成为周宣王,他决心恢复周王朝的强盛,废除田籍制度,进行一些改革,还出兵攻伐北方的淮夷、徐戎和南方的蛮荆等部族,国势再度强盛起来,号称中兴之主。他破例立戏为鲁武公的继承人,让鲁国内乱
李世民经过许多~终于登上王位。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4.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