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3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38:45
“好恶不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和厌恶存在差异。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品味、选择和评价上的个性化差异,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作品中,“好恶不同”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对事物的态度差异,如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宝玉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或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探讨个体差异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同义词“偏好各异”强调的是个人偏好的多样性,而“好恶不同”则更侧重于喜好和厌恶的对比。反义词“众口一词”则表示大家的意见一致,与“好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
“好恶不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好恶不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处理分歧时,认识到“好恶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因为“好恶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例如,在选择餐厅时,朋友们的口味和偏好各不相同,这时候就需要找到一个大家都相对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物,好恶不同,/ 花开花落,各有其时。/ 人心如镜,映照万千,/ 理解与尊重,和谐共生。”
想象一幅画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幅画,每个人的表情和反应都不同,这正是“好恶不同”的生动体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意思相近,都强调了人们的选择和喜好存在差异。
“好恶不同”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交流和决策中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偏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1.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同】 ——见“胡同”hút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