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1:44
“欲谁归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想要把罪责归咎于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出现问题或错误时,某人或某些人试图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如自私、逃避责任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在法律或政治领域,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复杂的责任归属问题。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责任推卸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责任归属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涉及公共责任和道德评价的场合。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公正的行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当诚实和勇敢,而不是逃避和推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试图推卸责任的情况,这时可以使用“欲谁归罪”这个成语来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错误的光影下,欲谁归罪,不过是逃避的影子,在真理的阳光下无处遁形。”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人在争论,每个人都试图指向别人,而没有人愿意承认错误。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欲谁归罪”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ssing the buck”,意指推卸责任。不同文化中对于责任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欲谁归罪”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逃避责任倾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负责任行为的批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
1.
【欲】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亦作慾。-欲,贪欲也。 、 《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 《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欲。 、 《论语》。注:“乐色曰欲。”-以欲竭其精。 、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组词】
欲令智昏、 欲障、 欲海、 欲界、 欲心、 欲事、 欲尘
想要;希望。
【引证】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故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组词】
欲踵、 欲待、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速则不达、 欲益反损
2.
【谁】
(形声。从言,隹(zhuī)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
哪个人或哪些人。
【引证】
唐·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 谁家子、 谁子、 谁当
3. 【归】
4.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