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6:15
欲盖弥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想要掩盖事实,反而使事实更加明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试图隐藏真相或错误的行为,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得真相更加暴露无遗。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欲盖而名彰。”原意是指想要掩盖某事,结果却使得名声更加显赫。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掩盖事实的行为反而使事实更加明显。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欲盖弥彰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虚伪和不诚实行为的批判,强调了真实和透明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讽刺和批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自作聪明、试图欺骗他人的人最终自食其果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试图通过谎言掩盖错误的朋友,结果他的谎言被揭穿,反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欲盖弥彰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欲盖弥彰的谎言, 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真相如利剑, 刺穿虚伪的盾。”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黑暗中试图掩盖一束光,但光线透过他的手指缝隙,更加明亮地照亮了周围。这幅画面可以很好地诠释欲盖弥彰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more you try to hide, the more you are exposed”,虽然不如欲盖弥彰这个成语简洁有力,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欲盖弥彰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欺,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诚实面对自己和他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批判和警示。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与其~,倒不如自己先认了。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杼谋杀齐庄公,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强令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的死写成病死的,正直的太史如实记下“弑君”事实,崔杼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也是如此被杀害,结果弑君之罪没有掩盖,反而非常清楚暴露出来
1.
【欲】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亦作慾。-欲,贪欲也。 、 《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 《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欲。 、 《论语》。注:“乐色曰欲。”-以欲竭其精。 、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组词】
欲令智昏、 欲障、 欲海、 欲界、 欲心、 欲事、 欲尘
想要;希望。
【引证】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故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组词】
欲踵、 欲待、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速则不达、 欲益反损
2. 【盖】 古地名 。战国齐盖邑,汉置盖县,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3.
【弥】
(形声。从弓,尔声。本义:放松弓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彌,驰弓也。 、 《集韵》-弥,《说文》:弛弓也。
4.
【彰】
(会意兼形声。从彡从章,章亦声。章,显著;彡(shān),加上修饰。本义:明显,显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彰,文彰也。 、 《广雅·释诂四》-彰,明也。 、 《书·皋陶谟》-彰厥有常。 、 《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 、 《书·伊训》-嘉言孔彰。 、 《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史记·货殖列传》-得势益彰。 、 《世说新语·自新》-何忧令名不彰邪?
【组词】
彰弥、 彰明昭著、 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