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8:55
木杪(mù miǎ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树梢”或“树枝的末端”。它由“木”(树)和“杪”(末端)两个字组成,合起来表示树木的顶端或枝条的尖端。
木杪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树木的高耸或枝叶的繁茂,营造一种自然、宁静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诗歌中。在专业领域,如林业或园艺学中,木杪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树木的生长状态或修剪技术。
同义词:树梢、枝梢、树尖 反义词:树根、树干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形象的细微变化,如“树梢”更通用,而“木杪”则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木杪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木”和“杪”两个基本汉字组成,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更多保留在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松树象征坚韧,柳树象征柔美。木杪作为树木的一部分,也承载了这些象征意义,常在诗词中用来表达高远、清新的意境。
木杪给人以高远、清新的感觉,联想至自然之美和宁静的生活状态。它唤起的情感可能是宁静、悠远或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在日常生活中,木杪这个词汇可能不常使用,但在描述自然景观或写作时,它可以增添一份文学韵味和深远的意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木杪轻摇,风语细诉, 星辰之下,夜色如幕。
木杪可以联想到树木的顶端,特别是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景象,带来一种宁静和自然的视觉美感。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ee top”或“branch tip”,但这些表达缺乏木杪所带有的文学色彩和深远的意境。
木杪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描述自然景观时,它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远的意境。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杪】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杪,木标末也。 、 《通俗文》-树锋曰杪。 、 司马相如《上林赋》-偃蹇杪颠。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杪颠、 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