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7:05
“敬姜犹绩”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尊敬姜姓的人,就像对待有功绩的人一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的尊敬和礼遇,尤其是对那些有德行或有贡献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对**或贤者的尊敬。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的高度尊重。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古代礼仪和尊重的传统。
同义词:尊贤重士、敬老尊贤 反义词:轻视怠慢、不敬不礼
同义词“尊贤重士”强调对贤能之人的尊重,而“敬姜犹绩”更侧重于对有德行或有贡献的人的尊敬。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即不尊重或轻视。
“敬姜犹绩”源自《左传》,是古代**对礼仪和尊重的一种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正式或传统的语境中仍然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和贤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尊重,以及对有德行之人的高度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资深学者被其他与会者以“敬姜犹绩”的方式提及,这体现了对他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的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敬姜犹绩,德行如山,岁月流转,尊重不变。”
结合古代的礼仪场景,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年轻人恭敬地向一位行礼,周围的人都在点头表示赞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eat someone with the utmost respec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尊重和礼遇的含义是相似的。
“敬姜犹绩”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传统文化中尊重和礼仪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加以理解和应用。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娄樗道:‘我爹叫我买两件农器儿,还买一盘弹花的弓弦。’孝移道:‘此~意也。’
春秋时期,鲁国文伯歜的母亲敬姜早年守寡,靠缉麻线为生。文伯歜做了鲁相后,她仍旧操劳纺织。文伯歜认为她的这种行为与他现今的地位不相符。敬姜回答道:“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1.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
2.
【姜】
(形声。从女,羊声。本义:水名。姜水)。
同本义。
【引证】
《水经注·渭水》注-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 、 《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3.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引证】
《说文》。字亦作猷。-猶,愑属。 、 《尔雅》-犹如麂,善登木。 、 《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犬也。 、 《颜氏家训·书证》-犹,兽名也。 、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犹与未决。 、 《水经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4.
【绩】
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
【引证】
《说文》-绩,缉也。从糸,责声。 、 《诗·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 、 《诗·豳风·七月》。传:“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八月载绩。 、 《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母。其母方绩。
【组词】
绩绪、 绩女、 绩火、 绩纺
成就;功业。
【引证】
《尔雅》-绩,功也,又,业也,又,事也,又,成也。字亦作勣。 、 《声类》-勣,功也。 、 《书·尧典》-庶绩咸熙。 、 《左传·昭公元年》。按,迹也。-远绩禹功。 、 《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奔曰败绩。 、 《谷梁传·成公五年》-伯尊其无绩乎。 、 《国语·鲁语》-男女效绩。 、 《诗·大雅·文王有声》-维禹之绩。
【组词】
绩用、 绩迒、 绩阀、 绩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