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1:02
“榆次之辱”这个词汇源自**历史,特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在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遭受的屈辱。据《左传》记载,赵盾因政治斗争失败,被敌对势力围困在榆次,最终被迫自杀。这个词汇后来被用来泛指因政治斗争或权力争夺而遭受的极大屈辱和失败。
在文学作品中,“榆次之辱”常被用来形容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强调其悲惨和无奈的境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典故。
同义词:
反义词:
“榆次之辱”直接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类似的政治失败和屈辱。在语言的演变中,它保持了其历史性和文化性,成为描述政治斗争失败的一个特定词汇。
在**文化中,“榆次之辱”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它提醒人们在权力游戏中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和代价。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和他们的无奈与绝望。它影响着人们对权力和政治的看法,提醒人们权力的双刃剑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太可能直接经历“榆次之辱”,但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重大失败和屈辱,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或政治环境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榆次之辱,千古悲歌,
权力之巅,风雨飘摇。
英雄末路,泪洒尘埃,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或政治斗争的画面,强调失败者的孤独和绝望。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壮或沉重的音乐,来增强“榆次之辱”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榆次之辱”的词汇,但类似的政治失败和屈辱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古罗马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有类似的悲剧性**。
“榆次之辱”作为一个历史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游戏的复杂性和风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典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1.
【榆】
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 、 《礼记·内则》-堇萱枌榆。 、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