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2:58
“从众”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不独立思考或行动,而是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基本含义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或避免被孤立,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同的行为或态度。
“从众”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组合“从”表示跟随,“众”表示多数人。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同”即有从众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从众”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和谐的表现,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从众”的接受度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从众”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缺乏主见和勇气。它可能引发对个体自主性和创造力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独立思考的期望。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需要在从众和坚持己见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有时为了团队的和谐,可能需要暂时放下个人的不同意见,选择从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人群的海洋里,我随波逐流,心中的灯塔,何时能指引我前行?”
视觉上,“从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画面,而听觉上,可能是嘈杂的群体声音掩盖了个体的微弱呼声。
在英语中,“从众”可以对应为“conformity”或“follow the crowd”,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更重视集体和谐。
“从众”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保持自我。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从众”的含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动态和个体行为,从而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