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8:53
忠臣:字面意思是指忠诚于君主或国家的大臣。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在政治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极高忠诚度的人,他们通常会为了维护君主或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忠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忠臣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
在**传统文化中,忠臣被视为道德的楷模,是忠诚和正义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忠臣的形象常常被用来强调忠诚和责任感。
忠臣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崇高和敬仰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的忠诚,以及在逆境中坚守原则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忠臣的概念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忠诚和坚定,无论是在工作、学*还是人际关系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忠臣心如铁,千锤百炼不曾折。”
忠臣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画作,或者是历史剧中的忠诚角色,他们的形象往往是庄重和坚定的。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oyal subject”或“faithful servant”,它们也强调了对君主或领导的忠诚。
忠臣这一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忠诚和责任感,也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忠臣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忠诚的含义,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应用的价值。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