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1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16:13
刻意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有意识地、故意地去做某事。它强调了行为的意图性和目的性,通常用于描述那些经过深思熟虑或特意安排的行为。
在文学中,“刻意”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行为或作品的风格,如“刻意安排的情节”或“刻意营造的氛围”。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过于明显或做作,如“他刻意避开我”。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教育学,“刻意练”是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练。
同义词:故意、有意、特意、存心 反义词:无意、偶然、自然、随意
同义词中,“故意”强调的是有意识地做某事,而“特意”则更强调特意为了某个目的而做。反义词中,“无意”指的是没有意识或目的,与“刻意”形成鲜明对比。
“刻意”一词源自汉语,由“刻”和“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刻”有雕刻、刻画的意思,“意”则指意图或心意。两者结合,形成了“刻意”这一表达有意识行为的词汇。
在**文化中,“刻意”常与“自然”相对,强调行为的自然与不自然。在社会交往中,过度的刻意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不真诚或做作。
“刻意”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有些负面的,因为它常常与做作、不自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过于明显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刻意的行为,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有些人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而刻意表现,这种行为往往让人觉得不够真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刻意”:
晨光刻意避开我的窗,
不愿唤醒沉睡的梦。
在视觉上,“刻意”可能让我联想到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画面或布局。在听觉上,它可能让我想到那些经过精心编排的音乐或演讲。
在英语中,“刻意”可以对应为“deliberate”或“intentional”。这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强调行为的意图性和目的性。
“刻意”这个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那些有意识的行为。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