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5:35
“侥幸”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因偶然的机会或意外的好运而获得成功或避免不幸。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非计划内、非努力所得的结果,强调的是运气成分。
在文学中,“侥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命运转折,尤其是在逆境中意外获得帮助或成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侥幸”来形容自己在考试、比赛或其他竞争中意外取得好成绩。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经济学,可能会探讨侥幸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同义词中,“幸运”强调的是好运,而“侥幸”更侧重于意外和非预期的成分。反义词中,“必然”和“注定”强调的是事情的确定性和预见性,与“侥幸”的偶然性形成对比。
“侥幸”一词源自汉语,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侥幸之徒”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为广泛。
在**文化中,“侥幸”常常与“努力”形成对比,强调的是不应完全依赖运气,而应通过努力来实现目标。在社会背景中,人们可能会对侥幸成功的人持有复杂的态度,一方面羡慕其好运,另一方面也可能质疑其真正的能力。
“侥幸”一词可能带有一种轻蔑或不信任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结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在表达中,使用“侥幸”可能会让人感觉说话者对某人的成功持有保留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面试中侥幸获得职位,因为竞争对手在最后一刻退出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侥幸”与“努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侥幸”:
侥幸的风,轻拂过失败的岸, 未曾预见的帆,扬起了希望的船。
视觉上,“侥幸”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张彩票或一个意外的礼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声意外的欢呼或松一口气的叹息。
在英语中,“侥幸”可以对应为“fluke”或“stroke of luck”,它们在语义上与“侥幸”相似,都强调了**的偶然性和非计划性。
通过对“侥幸”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描述人生*时的多面性。它不仅揭示了运气在成功中的作用,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成就时需要全面考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侥幸”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况和情感。
1.
【侥】
——“僬侥”(jiāoyáo)。
【引证】
《说文》-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尧声。 、 《列子·汤问》-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 、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 《山海经·海外南经》-焦侥国在二首东。
2.
【幸】
侥幸。 同: 倖
【引证】
《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 《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朝无幸位。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倖也。”-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幸皆杀之。 、 《三国演义》-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组词】
幸心、 幸生、 幸民、 幸位、 幸得、 幸诡、 幸赏
幸亏。
【引证】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幸大雪踰岭。 、 《广东军务记》-幸诚门未有烧。 、
【组词】
幸为、 幸然、 幸赖、 幸得、 幸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