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7:35
“姑妄听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姑且随便听听”,表示对某事持保留态度,不一定会完全相信或接受,但也不拒绝了解。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人的话或某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愿意听一听,看看是否有道理。
在文学作品中,“姑妄听之”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某种观点或故事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不可靠或夸张的叙述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人的话不完全相信,但出于礼貌或好奇心,愿意听一听。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讨论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表示对某个论点的初步接受,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同义词:半信半疑、将信将疑、听听而已 反义词:深信不疑、确信无疑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对某事的态度时有所不同,但都与“姑妄听之”在某种程度上相关。
“姑妄听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原意是指说话和听话的人都不要过于认真,后来演变为表示对某事持保留态度,愿意听听看。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庸之道和审慎的态度,即在面对不确定或不可靠的信息时,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开放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谨慎和理性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相信。
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分享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时,我可能会用“姑妄听之”来表示我的态度,既不直接否定,也不完全接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姑妄听之”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如:“世间万象,姑妄听之,心中自有明镜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一本书,脸上带着思考的表情,背景是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姑妄听之”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意思是对某事持保留态度,不完全相信。
“姑妄听之”这个成语在表达对信息的处理态度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信息。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沟通技巧和理性思考能力。
《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呢?
1.
【姑】
(形声。从女,古声。本义:丈夫的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姑,夫母也。 、 《尔雅》-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 、 《白虎通》-如母而非母也,姑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公婆)爱其子,不能御。
【组词】
翁姑;姑嫜
2.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
3.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