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1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18:00
词汇“旌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旌羽”进行分析:
“旌羽”字面意思是指装饰有羽毛的旗帜。其中,“旌”指的是一种古代的旗帜,而“羽”则是指鸟类的羽毛。在古代,旌羽常用于军事或仪式中,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在文学作品中,“旌羽”常用来描绘古代战争或仪式的场景,增添一种庄严和古朴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专业。在历史学或考古学等专业领域,可能会用到“旌羽”来描述古代文物或历史**。
“旌”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是指用羽毛装饰的旗帜。“羽”字则更早,甲骨文已有,指鸟类的羽毛。随着时间的推移,“旌羽”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保留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
在**古代,旌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常用于军事指挥和皇家仪式。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提到“旌羽”,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场、英雄豪杰或是庄严的仪式,带来一种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自豪感。
由于“旌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旌羽”来营造氛围:
旌羽飘扬在古战场,
英雄豪情万丈长。
铁马金戈声声响,
历史长河永流淌。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旌羽随风飘扬,伴随着战鼓的隆隆声,营造出一种古代战争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可能是羽毛装饰的旗帜或头饰,如美洲原住民的鹰羽冠,虽然用途和象征意义不同,但都体现了羽毛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
“旌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
1.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 、 《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 、 《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组词】
旌旄、 旌羽
2.
【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羽毛形,即鸟的长翎(líng)形。“羽”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羽”的字多与羽毛有关。本义: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羽,鸟长毛也。象形。 、 《孔子家语·执辔》-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 《周礼·舞师》-教羽舞。 、 《左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 、 《考工记·钟氏》-染羽。 、 《墨子·旗帜》-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
【组词】
羽葆鼓吹、 羽葆翠盖、 羽葆花旌、 羽仪廊庙、 羽旆、 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