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40
“文通武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文才通达,武艺高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既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有出色的武艺技能。
在文学作品中,“文通武达”常用来赞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关羽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而且在文学和艺术上也有所成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现代人全面发展,不仅学业优秀,体育或其他技能也很出色。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性。
“文通武达”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人才的理想化描述,强调文武并重的教育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形容历史人物,也可以用来描述现代人的全面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双全被视为理想的人格特质。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均衡发展的重视,即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战斗技能。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全面发展、均衡进步的形象。它鼓励人们在学*和生活中追求全面发展,不偏废任何一方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鼓励他们不仅要学*好,还要注重体育锻炼,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文通武达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文如江水滔滔不绝,武似猛虎下山威猛,文通武达,英雄本色。”
想象一个古代将军,身披战甲,手持兵器,同时桌上摆满了书籍和文房四宝,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文通武达”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rounded individual”,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方面才能。
“文通武达”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也是对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均衡发展,既要重视学术成就,也要重视体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檀珪与僧虔书曰:‘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通】
3.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4.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