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0:54
“油干火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油已经烧干,火也已经熄灭。这个成语比喻事物已经到了尽头,无法再继续下去,或者形容人的精力、资源等耗尽,无法再支撑下去。
在文学作品中,“油干火尽”常用来形容故事情节的结束,或者人物命运的终结。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已经到了极限,无法再继续。在专业领域,如能源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能源的枯竭。
“油干火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观,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燃料燃烧现象。在古代,油和火是常见的照明和取暖方式,当油烧干、火熄灭时,意味着能量的耗尽。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流传已久,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在文化中,“油干火尽”常用来形容人的努力或资源的耗尽,反映了人对于节俭和持久的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经济或资源的枯竭,反映了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疲惫和无力的感觉,联想到的是一种结束和终结的情感。它让人想到努力后的疲惫,或者是希望破灭的无奈。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长跑比赛中感受到“油干火尽”的状态,当时体力几乎耗尽,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在诗歌中,可以将“油干火尽”融入到描述夜晚的诗句中:“夜深人静时,星光点点,油干火尽,唯余寂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盏古老的油灯,油已烧干,火光微弱,周围一片寂静。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缓慢而深沉的乐曲,如巴赫的《G小调赋格》,来增强这种终结和疲惫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两头烧蜡烛),意思是在两端同时消耗资源,导致最终耗尽。这个表达与“油干火尽”有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资源的枯竭。
“油干火尽”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耗尽,也反映了精神上的疲惫。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油】
(形声。从水,由声。本义:油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今湖北荆州府公安县北。-油,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3.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4.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