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9:26
词汇“时策”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时”和“策”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时策”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时策”字面意思是指根据时势制定的策略或计划。其中,“时”指的是时间、时代或时势,“策”则指的是策略、计划或谋略。结合起来,“时策”强调的是根据当前的时局或时代背景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或计划。
“时策”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时”和“策”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时策”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用来描述根据时势制定的策略。
在**传统文化中,“时策”强调的是顺应时势、审时度势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尤为重要,强调根据时代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时策”给人一种智慧和谋略的感觉,联想到那些能够洞察时势、制定有效策略的智者或领导者。
在个人生活中,“时策”可以应用于职业规划、投资决策等方面,强调根据当前形势做出明智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将“时策”融入描述智者的诗句中:
智者观时势,时策定乾坤。
谋略深如海,决策稳如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rategic planning in response to current trends”或“tactical decisions based on the times”。
“时策”是一个强调根据时势制定策略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其应用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提升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