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58:10
“来去匆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来和去都非常迅速,形容时间短暂或行动迅速,没有停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短暂出现或快速移动,强调其短暂性和急促性。
在文学作品中,“来去匆匆”常用来形容人物的短暂出现或行为的迅速,如描述一个旅行者在某个地方的短暂停留。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匆忙离开或某事的短暂发生。在专业领域,如交通管理中,可以用来描述车辆的快速通过。
同义词:
反义词:
“来去匆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由“来去”和“匆匆”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匆匆”一词就已经存在,用来形容急促和匆忙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描述短暂和急促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来去匆匆”常常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联系,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节奏的反思。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匆忙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节奏的反思。它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情景,以及对于慢节奏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他总是在不同的城市间来去匆匆,很少有时间停留。这个成语很好地描述了他的生活方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来去匆匆,留下的是回忆的痕迹,带不走的是心中的情感。”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快速移动的列车或匆忙行走的人群。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匆忙的脚步声或快速的车轮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e and go quickly”或“here today, gone tomorrow”,都表达了短暂和急促的意思。
“来去匆匆”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短暂和急促的行为或状态。它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节奏的感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也许他们在那条街就曾见过面,但来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周国大将黄飞虎被敌将陈桐施放的火龙镖打死,青峰山紫阳洞的清虚道德真君命黄飞虎的儿子黄天化下山施救。黄天化赶到潼关救活父亲,用花篮收掉陈桐的兵器,用神剑杀死陈桐,然后就回青峰山,黄飞虎十分感激这个来去匆匆的儿子
我们只不过是世上~的过客罢了。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3.
【匆】
急促地
【引证】
鲁迅《药》-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组词】
匆冗
4.
【匆】
急促地
【引证】
鲁迅《药》-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组词】
匆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