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0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02:10
词汇“扑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扑城”字面意思是指军队攻打城池,直接冲击城墙的军事行动。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
在文学作品中,“扑城”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的场景中,用以描绘激烈的战斗和士兵的英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因为它属于较为专业的军事术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可能会在讨论古代战争策略时提及。
“扑”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冲击、攻击的意思,“城”指城池。这个词汇可能起源于古代战争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古代,城池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因此“扑城”这一行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军事意义。它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战略的重要性。
提到“扑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牺牲,带来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反应。
由于“扑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扑城”来描绘战斗的激烈:
铁骑如潮涌,旌旗蔽日光。
勇士扑城去,血染战袍霜。
想象一幅古代战争的画面,士兵们冲锋陷阵,战鼓隆隆,呐喊声震天,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与“扑城”这一词汇紧密相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扑城”的词汇,但类似的军事术语或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描述古代战争的文献中。
“扑城”作为一个描述古代战争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它,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
【扑】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扑,挨也。 、 《广雅》-扑,击也。 、 《通俗文》-连杖曰扑。 、 《淮南子·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 《史记·刺客列传》-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即扑杀汝。
【组词】
扑掌、 扑作教刑、 扑刑、 扑抶、 扑责、 扑枣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