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1:04
“烧包”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中文语境中使用。字面意思是指用火烧过的包裹,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作一个比喻,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物显得过于炫耀、浮夸或过分张扬,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这种炫耀是不必要的或过度的。
在口语中,“烧包”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炫耀财富、地位或成就的人,尤其是在不适当或不合适的场合。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特征,增强故事的讽刺或幽默效果。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市场营销或广告策略时,用来批评那些过于夸张的宣传手法。
同义词:炫耀、浮夸、张扬、显摆 反义词:低调、内敛、谦虚、朴素
“烧包”这个词汇的具体词源不太清楚,但它可能是从实际的“用火烧包裹”这个动作引申出来的比喻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的炫耀行为。
在**文化中,谦虚和内敛被视为美德,因此“烧包”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反映了社会对于过度炫耀行为的批评态度。
使用“烧包”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轻蔑或不屑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懂得适可而止,过分追求外在表现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展示自己的新购买物品或旅行经历,我可能会私下用“烧包”来形容这种行为,作为一种轻松的批评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将“烧包”用作一种象征,代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和外在表现的无尽追求。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聚会上不停地展示他的新手表,周围的人虽然表面上称赞,但私下里却在窃窃私语,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烧包”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w-off”或“flashy”,它们也有炫耀和浮夸的含义,但“烧包”更强调的是这种行为的过度和不适当。
“烧包”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于这种行为的评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背景。
1.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