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1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17:58
“含苞未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花朵的花蕾还未开放。基本含义是指事物还处于未成熟或未展现完全状态的阶段。
“含苞未放”源自**古代的园艺和文学,用以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比喻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事物的潜在状态。
在**文化中,花朵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生命力。因此,“含苞未放”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状态,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青春和潜力,特别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
这个词汇给人以希望和期待的感觉,因为它暗示着未来的成长和变化。它让人联想到春天和新生,以及一切美好的开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用“含苞未放”来形容孩子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学*和成长,期待他们未来的成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含苞未放的花蕾,静静等待,那一刹那的绽放。”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花园中,露珠点缀在含苞未放的花蕾上,微风轻拂,带来清新的花香。这样的场景可以搭配轻柔的古典音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dding”,用来形容事物或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含苞未放”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状态,也广泛应用于比喻人的成长和发展。它传递了希望和期待,是语言中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苞】
(形声。本义: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苞,苞草也,南阳以为粗履。 、 《诗·曹风·下泉》-浸彼苞稂。
3.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4.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