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1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16:25
浮俗:这个词通常指的是社会上流行的、表面的、缺乏深度的风俗*惯或社会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肤浅、随波逐流的态度或行为,往往与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内涵有关。
“浮俗”一词源自汉语,由“浮”和“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浮”有漂浮、表面的意思,“俗”则指风俗、*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化、缺乏深度的社会现象。
在现代社会,“浮俗”常常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可能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现象在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中尤为明显。
“浮俗”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批判和不满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它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浮俗”来形容那些过度追求时尚、忽视内在修养的行为。例如,看到一些人盲目追随流行趋势,却忽视了个人品味的培养,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浮俗的表现。
诗歌: 浮华世界一梦中, 俗尘纷扰几时休。 心若清泉流不息, 何惧浮俗染尘埃。
在英语中,“浮俗”可以对应为“superficiality”或“worldliness”,它们都强调了表面的、缺乏深度的特性。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浮俗的态度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深度和内涵的追求。
通过对“浮俗”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这个词提醒我,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努力追求更有深度和意义的生活。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