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0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05:26
浮云惊龙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中突然出现的龙。基本含义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出人意料的、非凡的或令人惊叹的事物或人物。
在文学中,“浮云惊龙”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突然出现或非凡的才华展现,如“他的才华如同浮云惊龙,令人赞叹不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或人物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
“浮云惊龙”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描述英雄或杰出人物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出人意料的、非凡的事物或人物。
在**文化中,龙是权力、尊贵和好运的象征。因此,“浮云惊龙”这个词汇也带有强烈的正面和尊贵的含义,常用来赞美那些在某个领域中表现出色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叹和敬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平凡中突然展现出非凡才华或成就的人,激励我也要努力追求卓越。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年轻学者的演讲,他的见解独到,思维敏捷,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浮云惊龙”,让我深受启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空中,星辰闪烁,忽见浮云惊龙,划破寂静,带来希望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中,一条龙突然出现,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交响乐,来增强这种震撼和惊叹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bolt from the blue”,意指突如其来的惊喜或意外**,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浮云惊龙”,但也有相似的意外和惊叹的含义。
“浮云惊龙”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描述非凡事物时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
3.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4.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