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5:26
孟诗韩笔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孟诗”和“韩笔”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孟诗”指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淡泊名利著称;“韩笔”则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以其雄浑有力、议论深刻闻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或作者的文笔特点,强调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和风格。
在文学语境中,“孟诗韩笔”常被用来评价或描述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如评论某人的诗歌清新自然,散文则雄浑有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文学评论和学术讨论中较为常见。
同义词:文风独特、文笔鲜明 反义词:文风平庸、文笔无特色
“孟诗韩笔”这个成语源自对唐代两位著名文学家的风格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用来泛指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史上,孟浩然和韩愈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孟诗韩笔”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这个成语给人以文学上的高雅和深邃之感,联想到的是古典文学的韵味和深度,以及作者对文学风格的追求和塑造。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常常会思考作者的文风是否符合“孟诗韩笔”的描述,这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尝试融合孟诗的清新与韩笔的力度,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竹林中,笔下流淌着清新自然的诗句,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便是“孟诗韩笔”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文学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作家的风格来实现,如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与济慈的诗歌进行对比。
“孟诗韩笔”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两位唐代文学家的致敬,也是对文学风格多样性的肯定。在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性。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子长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1.
【孟】
(形声。从子,皿声。本义:妾媵生的长子称“孟”,正妻生的长子称“伯”,后来统称长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孟,长也。 、 《书·康诰》-孟侯。 、 《书·大传》-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 、 《诗·郑风·有女同车》。传:“齐之长女。”-彼美孟姜。 、 《方言十二》-孟,姊也。 、 《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 、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胡卫道三子:孟曰宽,仲曰定,季曰宕。
【组词】
孟兄;孟孙;孟仲叔季
2.
【诗】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同本义。
【引证】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说文》-诗,志也。 、 《国语·鲁语》-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 《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组词】
诗筒、 诗瓢、 诗友、 诗虎、 诗流、 诗案、 诗眼、 诗债、 诗传、 诗狱
3.
【韩】
(形声。从韦,倝(gàn)声。从“韦”,取围绕,周匝之义。本义:井垣)。
井上的木栏。
【引证】
《说文》-韩,井垣 也。
4.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